?
初夏中,在紅棗局干部的陪同和講解下,再次走進嶄露頭角的博覽園,真的,叫人一看,如同進了冬棗的藝術大觀園,你會感覺到琳瑯滿目都是棗的世界,真是一部活生生棗的栽培史、文化史、發展史的教材,溢彩流韻棗的文化樂章,用精湛的藝術手法講述著與棗有關系的故事,高大的皇帝塑像與棗仙美麗的容顏,讓人們穿越時空,看到了古代人和現代人們與棗的結緣,從不同程度反映社會生活的人間萬象和棗的思想、把棗的文化與大荔民間民俗水乳交融,處處都可看到演繹著美好的寓意。博覽園最為顯眼的那龐大的"棗樹王"以真亂假,身披棗樹堅硬的鎧甲,綴滿了深紅锃亮的棗兒,鮮亮渾圓,成串成簇,壓得棗枝搖搖欲墜,看的垂涎,真想摘一把,心當你從"樹洞"鉆上去,站在樹杈,站得高望的遠,極目遠眺,一覽遠處大棚的景色,有種"疑是銀河落九天"無限風光在棗園的感受;在安仁鎮精心在博覽園打造的"棗文化長廊"中,車在景中、道在綠中、人在園中,真有點飄飄飄然然,進入棗的世界,看著路旁的棗的文化知識、聽棗的傳說和故事,樂在其中。
?
據民間故事傳說,隋大業初年(公元608年)有一蘇姓女子才17歲,卻得了一種怪病,面色蒼白、渾身潰爛、干瘦如柴。又逢大災之年,家人多處求醫,無法治愈。姑娘淚珠成行,幾遇尋死,后來,她自己進入太行山中,見一株樹上掛滿了紅色果實,當時她又累又餓,摘下食之食后便暈死過去。三個月后,奇跡出現了,姑娘貌美如花,變得比生前還水靈,渾身散發著陣陣香氣。鄉親們見后,以為她已得道成仙,紛紛拜祭,后來聽說姑娘是吃了一種野果后才出現的奇跡,于是鄉親們稱紅果為"圣果"。故在當地,有"一日三棗、長生不老"、"五谷加紅棗、勝似靈芝草"、"木本糧食,百藥之引"、"門前一棵棗,紅顏不顯老"、"要使皮膚好,粥里加紅棗"等等這樣的鄉俗諺語流傳至今成為佳話。
?
大荔縣按照“園區核心+示范帶動”的發展布局,打造的國內大而全的“中國棗文化博覽園”,輻射黃河灘區15萬畝有機冬棗產業帶,建設“五縱五橫”26公里環形觀光路,配套栽植15萬株綠化苗木,提升改造百畝水系,打造原生態景觀節點,實現三產結構融合調整,同時,建設占地2萬平方的中華棗源、三河棗語、華荔詞棗、棗福具臻等4大主題廣場,展現“車在景中、道在綠中、水在林中、人在園中”的旅游觀光產業圈。即將建成的博覽園立足實際,借勢發展,將建立紅棗研究所,加強與高等院校合作,組建國內最權威、最知名的百名紅棗科研專家團隊,聚焦市場需求,試驗試栽紅棗新品種,研發系列產品,全面破解紅棗產業發展的制約瓶頸,把大荔打造成全國紅棗產業發展的龍頭基地、權威基地,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和服務高端化,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樣板,成為全國最大的集科研、種植、觀光、采摘、交易為一體的大園區,推動大荔縣紅棗產業的發展、推進農業4.0版新模式、讓大荔冬棗走出陜西、打出世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