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戲曲劇目搬上熒屏,對于宣傳、推廣戲曲藝術,提高劇目的知名度有著重要的作用。”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戲曲頻道總監張華山說,“每制作一臺戲曲節目要花費將近10萬元,根本沒有什么利潤可言,我們的立足點是保護祖國傳統文化。”
??? 中國京劇院副院長宋官林同樣贊成戲曲節目走上熒屏。他認為,現在的戲曲市場還不成熟,存在著一個戲曲普及問題。如果一個劇目長期無人問津,戲曲工作者再為它“守身如玉”,就有些不現實。盡管京劇藝術的魅力主要體現在劇場里,但是戲曲走上電視熒屏對戲曲發展是件好事。
??? “在當代,戲曲藝術借力電視是必然的趨勢。”中國劇協理論研究室副主任崔偉認為,劇場本身觀眾有限,而且很多新戲往往缺乏吸引力,而電視有著固定的觀眾群,影響力很大。在戲曲發展的歷史上,真正在現場看過梅蘭芳等人表演的觀眾實際上很少,但是全國各地卻鮮有不知道梅蘭芳的。這就是戲曲傳播方式的革新給戲曲發展帶來的巨大動力。同樣,很多電視欄目使觀眾有機會見到當今最有名的戲曲演員強強聯合的精彩演出,這對于培養戲曲觀眾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 對于這樣的觀點,也有人抱有疑慮。北京好風好雨公司有關負責人認為,京劇畢竟是一種舞臺表演藝術,是劇場藝術,不是熒屏藝術。只有在劇場,觀眾才能充分領略到京劇藝術的深厚魅力,如果是通過電視來看,京劇會喪失很多的吸引力。不過,這位負責人也承認,電視是當下影響力最大的媒介之一,等將來《鄭和下西洋》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出特別是全國巡演后,可能會考慮通過電視的形式來推廣。
??? 也有專家指出,很多戲曲演出熱衷于通過電視來宣傳自己,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演出市場往往需要培育,不去培育演出市場,而熱衷于上電視,說明當前新劇目創作中存在著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