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攝影無疑依然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思想內涵和風格特征。從技術上來看,便攜式照相機以及數碼攝影的出現簡化了攝影的難度,但這并不代表專業攝影技法的發展停滯了。數碼攝影和后期軟件的出現又產生了很多新的攝影技法,例如景深合成、圖像拼合、全景攝影等。很多專業的廣告攝影師、藝術家仍然在使用高品質的大畫幅相機和專業的燈具拍攝作品;而銀鹽、蛋白、藍曬、碳素、鐵銀、鉑金等小眾的傳統攝影工藝也在散發著自身的獨特魅力。
成像技術只是攝影的基礎,從攝影創作層面來說,攝影藝術的專業性更加體現在拍攝的思想內涵和風格特征中。姚璐、孫郡能夠出色地跨界到攝影藝術,正是因為能夠用心從生活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內容,并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們并非隨意地拍攝就能夠完成優秀的攝影作品,而是憑借自己豐富的經驗精雕細琢地創作。
由于對觀看習慣和專業攝影領域不了解,大眾難免對攝影作品產生誤讀。人們每天都會觀看大量照片,影像幾乎是從視覺直接轉化為記憶,致使許多人缺乏了深入思考的過程。這樣的情況就會使人根據日常經驗歸納出“攝影就是直接、簡單、淺薄”的觀點。實際上,專業的攝影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圖像雖然有著共同的表面,但在拍攝目的、內涵、形式語言上都有著本質的區別。很多當代攝影作品對于普通大眾來說難以理解,把這些作品展示給沒有專業經驗的人去看,他們往往會驚訝這張照片為什么是優秀的攝影作品,它們哪里具有藝術性,一些抽象、深奧的作品,往往被人們認為拍得不好、不符合主流審美。在這個過程中,很少有人會懷疑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觀看方式。例如杜塞爾多夫學派的傳承者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創作的《萊茵河II》,很多人認為它只是一幅在河邊拍攝的普通風光照,但它在藝術史和攝影史上有著非常重要地位,并曾經占據攝影拍賣作品標價的首位。在細膩的成像和冷峻的外觀下,作品承載著攝影家對于工業社會和后現代景觀的反思。女攝影家辛迪·雪曼的《無標題電影劇照》也看似是平常的擺拍照片。然而,在她巧妙的策劃和扮演之下,作品蘊含了對于現代女性生活的深度剖析,并揭露了大眾媒體和男權社會對于女性形象的改造。
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藝術展覽中,人們不會完全看不懂攝影作品,總能從照片中讀出一些信息,這就有可能形成一種特殊的“意義阻斷”——即受眾認為自己獲取了照片中的含義,但事實并非如此。攝影作品的解讀不僅僅體現在圖像表象上,更深層次的解讀需要結合知識、感性,甚至直覺。
法國哲學家路易斯·阿爾都塞曾經在《列寧和哲學》中寫道:“藝術與科學的真正不同在于特有的形式,同樣一個對象,它們給我們提供的方式完全不同:藝術以‘看到’和‘察覺到’或‘感覺到’的形式,科學則以知識的形式(在嚴格的意義上,通過概念)。”他強調了藝術與科學認知方式的差異,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使用不適合的方法來解讀攝影,必定會導致謬誤。在數學和化學的算式中,如果一旦出錯,人們就能發現自己的答案不同于標準答案。對攝影作品的觀看卻沒有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不同的欣賞者能從作品中得到不同的感受,欣賞者們傾向于認為自己理解的是正確的。這既是攝影的藝術魅力,又是攝影作品被誤解的重要原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